为什么他们要这么做呢?因为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他们的资产负债失衡,需要修复资产负债表。
例如,政府自身体制改革方面。现在我们面临的应是第四波高潮。
最后,我要特别指出,自贸区所涉及的绝不仅仅是经济行为和社会行为,它将涉及更深层次的文明交融问题。种种迹象表明,中国(上海)自贸区已经成为迄今为止中国开放度最高的特殊区域。从1 978年起,决策层一直尝试通过对外开放来瓦解僵化的体制。新阶段历史赋予中国的,是类似奥运五环的改革,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制度改革。8月27日,中央政治局听取专门汇报,决定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第一波开放倒逼改革的高潮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这是中国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面向世界的主动试验。而产业工人,亦即以体力劳动为主的蓝领阶层,一般就不太愿意接受延退或延领。
改革以来,我们已有很多教训。因为劳动时间特别长、劳动强度特别大的特殊国情,以体力劳动为主的蓝领工人,一般男性到了50岁,女性到了40岁,就感到力不从心了。中国的社保研究领域的某些人士,不去比较这些,却宣称要延迟退休来补所谓的养老金缺口,但因为延迟退休减少的养老金支出对整个公共财政而言,到底有多大意义? 唐钧:的确有专家计算过,把退休年龄推迟到65岁,可以每年节约养老保险基金200亿元:少发160亿元,多收40亿元。这也就是在中国,90%的人反对延退的事实真相。
今后改革的方向,就是按这个模式,把制度分成两块,一块是基础养老金,一块是补充养老金,前者以国家财政保证支付。公共政策不是私人政策,受到政策影响的大多数民众需要有代言人进入政策议定过程。
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只有美国的1/12,日本的1/11。所以,现实中所看到的政策,尤其是社会政策,糟糕的很常见。相关的因素有二:一是退休时这个国家能够创造的物质财富有多大规模。但是,要是放到规模是11万亿元的国家财政中去看的话,那才占0.18%或0.33%。
二是这些物质财富将会被怎样分配。但是在中国,根据农业现代化、机械化和规模化的要求,未来30年还会有几亿的农业过剩劳动人口需要转移到工业和服务业中就业,中国整体上仍处于劳动力供给过剩、就业压力和失业保障压力巨大的阶段,简单拿发达国家延退来做借口,是不是在选择性地回避根本差异性问题? 唐钧: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问题,最主要的是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社会结构与发达国家大不相同。我们的养老保险制度,号称社会统筹+个人账户,但是,作为一种模式,其实只存在于政府文件中。唐钧:其他的方案没有见到,但就清华方案而言,方案的八个部分中只有第五点讲了延迟领取养老金年龄。
譬如流动人口(包括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制度的转移接续问题,这至少涉及2亿多人。与其在延退或延领的问题上纠缠不休,不如为中国最需要关怀的这个社会群体做点实事。
问题在于,为什么会有延退或延领的方案出台呢?归根结底,是因为当今中国社会在作出社会领域或曰与民生相关的决策时,经济理性过甚,人文关怀欠缺。只不过,这样一来,企业就又回到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那种冗员状况了。
现在的退休年龄,正是被大多数雇主方确定为老龄冗员、不再继续雇佣的年龄。我不确定现在已经上报的方案,都是受了有关部门委托的。几个人养几个人的说法,实际上是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局限在保险的框架里,而实际上在保险之外,还有很多手段,譬如在中国,还有财政补贴、国企分利、资产建设,等等。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会逐渐减少,但这样的发展趋势与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趋势是相适应的。发达国家实行延退政策,最主要的目标是解决劳动力缺乏的问题。而地方政府的政绩和财政都要靠企业,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地方政府、单位和劳动者三方利益是一致的。
现在有了上亿级的,譬如美国和日本。如果要延迟退休,50岁以上女性和60岁以上男性将成为庞大的失业无收入群体,这对社会稳定的巨大危害,政府和社会是否能承受得了? 唐钧:首先纠正一下,中国现在劳动力市场的情况是:女性40岁以上,男性50岁以上,就会进入一个就业困难期。
对于大多数退休后养老金将是维持生活唯一经济来源的劳动者,领取养老金和退休也就是一回事。一个国家人口越少,当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时,劳动力的摆布和周转就会很困难。
中国的情况不一样,据预测,即使到了老龄化高峰时,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仍然有8亿多。譬如日本,从2013年4月起将法定退休年龄从60岁推迟至65岁,为此专门立法,规定企业有义务继续雇用60岁以上仍希望工作的员工,直到65岁。
近来,由于人社部的有关人员一再提起延迟退休是所谓的必然趋势,以清华大学专家团队为代表的养老改革研究机构又给出了延迟退休、延迟领取养老金的养老改革方案,引发了社会围观和民意的强烈不满。至于民工荒,人口红利不再之类的说法,极不靠谱,其实是发达地区歧视外来人员的政策所致,并非中国就真的缺乏劳动力了。但是,对延退或延领的问题上又不能让步,因为如果一拍脑袋就定了,接下去……后患无穷。但是对于绝大多数普通就业者,女性50岁、男性60岁后,在就业市场上就已无企业再聘用,绝大多数企业倾向于雇佣年轻员工代替年老员工。
一个人领取养老金的多少,实际上与几个人养几个人无关。不过,清华方案的主要内容是在讲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平和效率问题。
当然,我还认为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其实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为省下这点钱而去得罪几亿人,这笔账怎么算也是划不来的。
但制定一个方案,要涉及很多资料数据,一般的人是拿不到的。如果您做改革方案,您认为养老保障改革最需要改的是什么? 唐钧:从政策科学的角度看,一个政策抉择,在没有听到反对意见之前,是不应该作出决策的。
发达国家的社会结构是以中产阶级为主的,而中国社会则是以产业工人为主的,这是一个极大的差异。现在可以做的,只能是晓以利害,先把损害人民利益最大,也最容易引起社会动荡的延退或延领压制住再说。在中国,这样的劳动者估计要占70%。我们可以提高的空间还很大。
当今社保研究界中公开反对人社部延迟退休思路的中国社科院唐钧研究员,在本刊的专访中谈及了他对延迟退休与养老改革的思考。再说,年青人就业又作何考虑呢? 如果真像有些学者描述的那样,再过20~30年中国的劳动力会严重缺乏,那时候在中国一定很容易找到工作岗位,那时改变一下退休政策人们会高高兴兴,何必在现在就张罗这个事,闹得鸡飞狗跳、人心惶惶。
所以,这些国家就让本来到了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再多干几年。最近又有一个数字,说10年能够节约养老金3600亿元,那就是每年360亿元。
要知道,现在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有9亿多,正处于历史上的最高峰。《南风窗》:在社会普遍对延迟退休反对意见非常大的情况下,从公开报道出的信息看,人社部聘的养老保障改革研究团队几乎没有专家公开反对延迟退休。